从不打孩子,却给孩子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你是这样的丧尸父母吗?
来源: 校办 阅读: 2700 日期: 2019/4/29
关注父母间的情感互动 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正如心理学家Cummings所说的,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以此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据。作为一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他们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的、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即便是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们也能从父母闪烁的眼神、皮笑肉不笑的脸上看出端倪。而且,越小的孩子目睹父母争吵和暴力就越不安。 婴儿时期,会很恐惧、害怕,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大哭。 幼儿时期,会感觉很自责,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关系差是因为自己。 童年时期,会很自卑,而且觉得自己被遗弃了! 即便是成年子女,对父母间的冲突仍然非常敏感。我曾看到一个男人在博客里写道:“看到父母吵架,我冲出房屋哭得泪流满面,像我小时候一样,那一年我34岁。” 那些目睹爸爸妈妈吵架、打架的孩子 人生可能更艰难 很多大人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会记得我们吵架?长大就忘了。”或者“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吵两句他们会理解的,也不会有什么创伤了!” 但事实上,这些阴影将伴随他们的一生,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 即便当时的场景模糊了,但他们的性格、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在告诉我们:这些恐惧和害怕,他们还记得。他们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不信任他人,他们可能会忍气吞声、也可能会变得暴力。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父母无心或偶然造成的阴影,可能需要孩子用一辈子、甚至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能摆脱掉。 知乎、天涯、贴吧、知道……难道曾经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们只敢长大后在这里说实话么?! 目睹暴力也是受害者 20多年修复创伤 美女导演黄莉,童年时期目睹父亲打母亲,而母亲又总是趁着父亲不在时打她。后来,母亲离家出走9年。为此,她很自责。 父母打架、母亲的隐忍让她只学会了一种相处模式:隐忍和牺牲。 但是得来的却是索取和伤害。 直到她34岁时,心理咨询师才告诉她,自己是受害者。 直到她37岁时,《中国反家暴法》颁布,才知道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 直到她38岁时,经过几年心理治疗后,才放下了心里的阴影。 家暴不再是家丑,而是犯罪! 伤害是一时的,修复却要用一生的时间!这种无形的伤害,可能会随时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时常会在新闻或街头看到吵架的父母,旁边跟着一个哭泣的、无助的孩子。那些总以为孩子哭一会儿就没事儿的父母,你们现在真的没有一丝丝后悔和担心吗? 夫妻磕绊、摩擦实在是平常了,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法。毕竟生活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表达不满、情绪的权利。但是作为父母,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还是应该有几个禁忌,最好能时刻放在心里。 可以吵架,但不要有人身攻击 夫妻两人吵架时,往往已经是气急败坏的时候了。但这个时候,还是要用理智告诉自己,说话要有底线,不要戳对方的痛处,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因为这样,会把争吵从一件事放大到整个人身上。 当孩子看到父母互相攻击时,会非常受伤和矛盾。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孩子眼里都是充满光辉的形象。父母的攻击,会让孩子美好的世界坍塌。他们可能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是可恨的。 吵架没关系,但别忘了事后的解释和表达爱 其实,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原因往往不是吵架,而是事后的行为。很多父母在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后,把孩子单独留下,没有任何安抚,任由孩子悲伤、难过。 如果你们能把吵架的原因给孩子解释一下,孩子很可能就会理解。关于这点,影片《怦然心动》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里面女主朱莉的父母吵架后的补救行动就很值得效仿。 朱莉家的院子被男主一家嘲笑,朱莉很生气告诉了父母。母亲要求平整院子,父亲不同意。两个人在餐桌上大吵一架。 双方冷静后,他们分别到朱莉的房间解释。父亲说,他把所有钱都用于治疗智障的弟弟了。他爱弟弟,也爱自己的家人。 朱莉的妈妈则说,自己非常爱爸爸,也很爱她。 很快,朱莉就释然了,并很感谢父母。 实在过不下去,离婚也比争吵好 面对婚姻,很多人还持有“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的观点,劝那些已经感情破裂的男男女女:“为了孩子,凑合过吧”。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这样的忍耐和牺牲么?貌似不是!面对争吵不休的父母,很多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拜托了,你们早点离婚吧”! 相比于离婚本身来说,双亲冲突(parental conflict)才是真正造成不幸的原因。Amato(2003)的研究就揭示了父母不和、离婚和子女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与父母争吵不休的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指数可能更高。 所以,当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与其每天争吵,让自己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中,不如早早结束这场战火,给孩子一片清静、更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其实,好多父亲或母亲宁愿忍受争吵也不离婚,根本不是“要为孩子好”,而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害怕无法预知的未来,害怕从此要一个人承担生活的压力,害怕被别人议论……只是这与孩子没有半点儿关系,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要担起的责任。不要再拿着孩子做借口,困在无望的婚姻里,彼此做无谓的折磨! 你相信吗? 尽管没有打孩子,他们却是最大的受害者。 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一个看到妈妈被爸爸殴打的孩子,比孩子自己被殴打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所以,爸妈们,不要再互相伤害了!你们举起的拳头,重击的是孩子的世界,打碎的是他们一生的希望和幸福! 文章转自网络 |
[上一篇]: 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要重视?重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