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799-4188 一切让成绩说话,质量才是硬道理

小学低段:让学生写作“信手拈来”

来源: 东外          阅读: 2118         日期: 2017/3/8

牛顿曾说:“我的成就源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薛宝钗有句好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牛顿靠肩膀,宝钗靠借力。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是否也要“善假于物”呢?指导学生写作要得法—信手拈来。要让学生学会“拈”,善于“拈”,乐于“拈”,将自己“拈”来的东西编码储存,构建自己的“写作粮仓”,从而是学生们的写作从“无米下炊”走向信手拈来皆成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孩子们写作脱离了图画,没有丰富生动的画面来给他们作题材,试卷留给他们的只是只字片语的写作要求。学生也望着文题胆怯地“挤牙膏似的”落下两句话,当然也给老师留下了大难题。

那么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该怎么来做呢?

一、要让学生学会“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歌德也曾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也难有“下笔流水之效”。所以平时要抓住点滴时间来丰富阅读,从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抓起,从老师和学生的每一次共同阅读开始,从班级的图书角开始。让学生从书中“拈”取素材,学会把别人的素材咀嚼消化称自己的素材。


二、要让学生善于“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晚年所写的七言绝句,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后人来说无非受益匪浅。作文源于生活实践,离开了生活的作文只能是天马行空。一次有趣的课堂、一个感人的瞬间或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当然在以后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时可开展户外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作用,随之慧于心而后成文。


三、要让学生乐于“拈”。

文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生活中的点滴融于文章的同时,当然必不可少的是情感的抒发,一篇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文章并不是文字的堆积,更不是从书中的死板硬套,而是学生情感的自由抒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之中。我们要突破“教师说,学生写”的长期统一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将自己的所读所感所想快乐地与人分享,争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师生携手共进,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信手拈来”。 拈出他们的风格,拈出他们的乐趣。 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