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799-4188 一切让成绩说话,质量才是硬道理

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策略

来源: 中学教务          阅读: 1926         日期: 2014/5/28
 

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是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导致了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他们在小学的班集体中,基本上只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参与者。如何做对初中班级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关键在于要培养初中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就是一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的思想,也就是分析管理和控制自身及外界事物的自我愿望和要求。其核心就是独立、自信、自主。自主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高水平自主意识的人,相信自身的潜力,对周围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这种意识促使他不断确立目标,寻找、把握机会,使自己获得成功。自主意识的力量,诸如自知之明、勇气、自信、自尊、责任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等在自我实现中有强大的动力功能,这些都是竞争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产生一种自觉意识,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当这种观念支配他们的行动时,就使行为有了自觉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使他们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对工作和学习保持向上的热情。

在初中生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1、共同确定奋斗目标,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必须依赖于创建班级的最佳状态,即创建优秀班集体。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要确认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在学期开始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奋斗目标,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应在班主任指导下自主的依据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班规必须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宜过多和太严,否则就不好操作,最终导致管理的不落实。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接受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督导,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全班学生的互相监督。如此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自我意识,更自觉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培养自立能力
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完善自主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自主管理不是主动生成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到自我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培养:
1)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工作热情,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潜力,谋求班级发展。

2)、提供机会,让每个人都有能为班级做一点贡献,人人参加班级管理工作。
3)、实行值日生、值周生、班干部轮换制度。
4)、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力量。
5)、发挥班干部火车头作用。
    3
、激发自我教育欲望,促进学习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能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主动在班级管理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并由此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是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
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知识网络的构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还要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认真实施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当好参谋,当好助手,协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4、开展班级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基础。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学生才智、特长的舞台。在活动中全班学生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感情基础,才能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及其功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精神,增强学生自己与他人、集体、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自主意识的发展。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个方面。因此,班主任在活动性教育过程中,要培养、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活动性教育应有的作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进行某一活动时,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而不是一台供人操纵的机器。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尽可能多地增设岗位,让每一名学生各尽所长,尽可能多地参与班级管理,在实际组织管理中得到锻炼,提供参与机会,养成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 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既要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地位,但也不能忽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和辨别、控制能力,缺乏教师的实际指导,他们就有可能会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或导至活动偏离预定的方向。

2)充分让每个学生充当适合的活动角色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可以同时产生两方面的良好心理功能:一个是社会功能,一个是个体功能。因此,班主任要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总目标作出贡献。这里关键在于引导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一个既符合期望又让他们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当好满意的角色。要能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应注重让学生在班集体中,独立自主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性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在活动性教育中充当了适合的角色,并亲自体验、识别、评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5
、人文氛围的建设,促进自主意识发展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或氛围之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创建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道德理念、班级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班级人文化氛围。
1)、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应,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有无正确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形成一种风气,就是班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提供示范。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的关键因素。
2)、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实现美化.
一个班集体必须形成独有的、可继承性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则可以通过创设一定氛围来体现、物化。因此我们要重视班级布置,做到设计新颖,布局精巧,求气氛,讲韵味就可以为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的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小制作、读书小报等来点缀自己的教室。请美术、劳技教师作技术指导,定期进行美术、劳技作品的展览。认真编辑黑板报,做到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张贴标语激励学生读书成才、强身健体的内容等。
3)、人际关系的协调实现优化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从内在本质来分,主要有责任依从关系(即公务性关系)和情谊性关系(即选择性关系)两大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关系高度的和谐统一。使两者协调统一,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相互责任的新型人际关系,即使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又是形成坚强集体的重要手段。
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和谐的人际环境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不仅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影响学生,还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接受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熏陶。
  
4)、学习风气的营造要实现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班级管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在系统中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是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起点是人,归宿也就是人。通过实践研究表明,未来的班级管理策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班级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启动其他管理要素的运作,班级管理才行之有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七年级教师:褚亚楠